近年来,齐鲁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厚德厚行,求真求实,实现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强根铸魂抓党建,引领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密围绕校、院中心工作,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学院党的建设工作,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扎实做好意识形态这项党的极端重要工作,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师生,厚德厚行,求真求实,开拓创新,矢志奋斗。

“快马加鞭不下鞍,奋起直追换新颜”。在党建工作的指导和引领下,“团结生科、奋斗生科、厚德生科”,整个学院树立起“干事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扬“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拼搏进取精神,这使得学院各种各类工作成绩的取得由“偶然”变为“必然”,由“意想不到”变为“实至名归”。学院党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在党的建设、团的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
2021年,生命科学学院喜获学校“两优一先”表彰大满贯:李师鹏教授荣获“2021年度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党总支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党总支书记姜东菲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辅导员张宏熙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学院荣获“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外宣工作突出贡献奖”、“学习先锋”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思想共识,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坚持不懈抓学风建设,育人成果日益显现。近三年,学院学子考研热情高涨,考研录取率逐年提升,2018级四年制本科生考研再创佳绩,考研录取率(考研录取学生数/学生总数)突破61%,其中,双一流高校录取比例(双一流高校录取学生数/考研录取学生数)高达51%。专升本录取率也逐年增加,增长至86.81%。生命科学学院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获评学校“学风建设先进单位”。


勇于面对挑战,做追逐梦想的“实战者”
生命科学学院自2012年成立以来,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依据国家与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按照学校确立的“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抓好本学院顶层设计,确立了“建示范、创特色、塑品牌”的发展路径,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建设服务于基础教育、现代农业,且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命科学学院从专家教授到年轻博士,从教学团队到科研团队,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争做追逐梦想的“实战者”,形成了一支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教师团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在教师团队中,无论是年长教授,还是新秀博士,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以创新为引擎、以科研为驱动,大部分寒暑假、休息日,也总能看到他们在实验室、在办公楼辛勤“耕耘”的身影。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学院结合自身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学科优势,学院多次组织相关专家赴东营实地考察研究,目前已经和东营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东营黄河流域抗逆绿化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效果。

在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下,学院近五年成就斐然。2017年,“能源植物种质创新与改良实验室”获批为“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018年,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生物科学专业获批为“山东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0年,山东省教育部门与大众日报社联合发起“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大型宣传推介活动,齐鲁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在《大众日报》全媒体矩阵全网发布,“园林植物分子育种工程实验室”获批“济南市工程实验室”;2021年,生物科学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植物生物学教师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教育报》在“教改风采”专栏刊发了《齐鲁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洼地崛起跨越发展的成功密码》一文,重点介绍了学院的创新发展成果;2022年,分子免疫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注重团队拼搏,争当跨越发展的“领头雁”
面对无处不在的竞争,生命科学学院按照“科学定位、强化内涵、突出特色”的原则,注重团队拼搏,加强宏观谋划,敢于爬坡上行,勇于开拓进取,通过实施“四大工程”,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以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精神争当跨越发展的“领头雁”,实现了学院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
一是实施学科专业培育工程,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学科建设是本科高校内涵发展的龙头,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实践中,学院注重紧扣办学定位,夯实学科基础,彰显应用特色,优化专业布局,努力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布局、一体化建设、一体化推进。生物学科2015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2015年“生物质品种改良”团队成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首批入选团队(全省共10个);2022年生物学科被学校确定为“十四五”强化建设学科。
二是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健全质量提升长效机制。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全面加强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和机制,以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健全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研究成果辐射多所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2018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学识为本、道德为先、能力为上原则,注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定位,加强实践教学建设。2015年获批“山东省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2016年获批“山东省生物科学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培育建设项目”。近五年两名青年教师获得山东省青教赛二、三等奖,多名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

四是实施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工程,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坚持“团队、平台、项目”一体化发展思路,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有机结合,整合科研资源,激发学科活力,聚焦重点领域,营造了有利于科研才俊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省级科研课题25项;立项建设“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济南市工程实验室各1项;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97篇,其中,以第一或/和通讯作者在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 Environment、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等中科院生物学一、二区期刊发表SCI论文2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项,并已获授权11项;引入横向科研经费255万元。

“十四五”期间,学院各科研团队将继续对标学校发展规划,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融合和学术交流,解放思想、勤奋进取,努力提升成果产出质量,为学校硕士点申报、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设一流专业,执人才培养的“大手笔”
自2019年4月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启动以来,生命科学学院紧抓“四新”建设、“双万”计划契机,深入推进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统筹专业布局,探索专业建设创新模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推动了专业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一直以来,生命科学学院非常重视师范类学生的培养,并对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修订和探索。同时,生物科学专业团队深刻认识到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牢记历史使命,主动担当作为,奋力执人才培养的“大手笔”,教学、科研团队主动调整服务面向,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创新型本科师范生“一专三能”培养标准,建立闭环的反馈调节与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凸显了生物科学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

实践中,尤其强调完善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创新项目驱动专业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终身发展支持机制等。根据学校发展定位,结合自身基础与优势,依据国家与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建设服务于基础教育、现代农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近五年来学院累计投入264余万元,充分利用学院的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平台优势,以学院实验平台为阵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深入推进“科研育人”有效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积极组织本科生和优秀专科生有序开展科研训练,“本科生搞科研”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目前“普及化”的发展转变。通过覆盖全员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升了师范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及各项学生科技创新比赛中,成绩位于山东省前列。

作为“十四五”齐鲁师范学院唯一强化建设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建有完备的实验、实训平台,现有教学科研仪器2900余件(套),设备总值4500余万元。2019年,生物科学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又实现了新的突破,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坚持引育并举,栽吸引凤凰的“梧桐树”
凤凰择梧桐而栖,人才择良地而安。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核心。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院坚持引育并举,建立聚才与用才相结合的人才机制,发挥了以才引才的集聚效应,厚植了优秀师资竞相涌现的沃土。
引进人才方面,学院秉持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更是发展第一资源的思想,依托国家和省各类重大人才项目,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政策+机制+投入”,搭建人才发展快车道。崔大勇教授200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英国西英格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近年来,他以模式植物拟南芥和玉米为材料,集中研究激素和外界环境调控植物器官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来到生命科学学院。他说:“来齐鲁师范学院工作,是因为对生命科学学院团队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国外引进的段广有教授,2014年获得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分子植物生理所,MPIMP)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位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段广有教授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是生命科学学院的一份子,我力争做好本职,做好团队合作,为齐鲁师范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

培育人才方面,通过国内外著名高校访学、进修等形式,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和课程设计方法;注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及教学沙龙;开展以增长教育技能为主的技能培训、以全面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为主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近五年,学院陆续邀请包括加拿大女王大学 Anne B. Croy 院士、法国农科院Samantha Vernhettes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窦晓伟研究员、美国罗格斯大学董娟教授等国外知名教授以及朱健康院士、刘春明、黄善金、张亮然等国家杰青在内的专家莅临生命科学学院作专业的交流与指导。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力军,是推动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如今,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以“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榜样引领,以发展山东省特色本科专业为目标,通过引进和培养教学团队带头人、博士骨干及兼职教师,建设了一支结构优化、年富力强、学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授全部参与本科授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齐鲁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将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踔厉奋发启新程,笃行不怠向未来!坚持博学力行,坚定守正拓新,持续励精图治,锚定学校硕士点申报,为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生命科学学院而努力奋斗!
附:媒体报道链接
1.《中国教育报》在“教改风采”专栏刊发《齐鲁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洼地崛起跨越发展的成功密码》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7/14/content_597585.htm
2.《大众日报》刊发《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齐鲁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快马加鞭不下鞍 奋起直追换新颜》https://dzrb.dzng.com/articleContent/3798_81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