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立足学校“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全面落实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学院从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和开发能力入手,积极落实学校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积极打造“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品牌项目。几年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创新活动从参赛人数较少、参赛零获奖到频频获得国内、省内大赛一等奖,成就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华丽转变,也成为我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领导。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定期召开科技创新工作研讨会,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阶段性梳理、研判,探寻推进学院科技创新发展的路径,积极鼓励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参与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在教师党支部的部分党员带领下有百余名师生参与其中,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搞研发,在学院内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创新发展氛围。教工党员、学生党员在团队中发挥了主体作用、主导作用,党员教师积极加入、学生党员竞相参加使我院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教学、科研项目转化应用成为现实。学院秉承“将科技创新突出的学生培养成党员,把学生党员培养成科技创新突出学生”的思路,充分挖掘科技创新方面有潜力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加强其思想政治引导和教育,把这部分同学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党员。在科技创新中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深化和拓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健全科创工作机制,探索科创管理模式。经过实践探索,学院基本形成 “1411”科技创新工作机制:设置1名科技创新协会负责人,负责教师团队的调配、协调、项目的选定、督办项目进展;建立4个专业教师指导团队,分为硬件指导团队、软件指导团队、网络指导团队和数据库系统指导团队,各团队间相互支持,紧密配合,资源共享;科技研发项目的指导分工,确定每个项目由1位专业指导教师全程负责;指定1名学生为项目团队队长,组成4-5人左右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团队。具体的研发过程通过“五个阶段”来体现,包括:研发项目调研、项目选题、方案形成、项目实施、项目参赛验收。在各阶段,师生共同实施,各有侧重。项目选题、方案形成由“1411”模式的“14”部分承担;项目实施、验收参赛阶段主要由“1411”模式的“11”部分实施;其余部分共同落实。在关键的项目阶段,借鉴企业产品开发模式,实施队长“项目经理制”,负责任务分工、人员管理、检查监督、产品测试、直至形成最终的技术成果。学科竞赛以项目立项形式进行管理,通过宣讲会、申报审核、面对面交流活动等,选拔勇于创新的学生和潜力较大的项目,完成每年科创团队的纳新造血工作,进一步营造学院创新创业氛围。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交流会,结合就业指导课,形成创业教育“第二课堂”;举办大创项目评审会、科技创新竞赛选拔赛、网络安全竞赛选拔赛等,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第三课堂”,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近年来,学院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初见成效,先后承办了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校内比赛,累计申报二百八十多个课题项目,形成以赛促练的学习氛围。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山东农担杯”齐鲁青年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电子商务大赛等专业性比赛,取得优异成绩。针对专业课程学习难度较大的情况,学院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风建设,尤其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科创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对课堂教学改革发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学习兴趣,达到“教与学”双赢。学生在科技创新项目实践中,学到理论知识以外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开阔了对就业工作的认识。几年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在项目实施中接受企业项目管理历练,对用人需求、路径和全方位管理机制有了一定了解,学生在就业求职时主动配合、吻合对接,先后涌现出秦长伯、卞普等一批优秀毕业生签约华为、腾讯等知名互联网企业,从就业统计数据也可看出,参与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生网签率远远高于其他学生群体。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党建——科创——育人”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以党建为引领,以科创活动为抓手,以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学院院风、学风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案,以“抓团队、抓先锋、抓思政、抓朋辈”,牢牢抓住以思政为重点和主线,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价值引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能力、成长成才、朋辈互助、职业规划等教育与自我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方位提升。